【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的需求或需求自然回升。驱动需求自然回升的核心因素是价格:当经济衰退时,价格往往也会大幅下行,而随着价格的不断回落,最终能够达到一个新的供需均衡点,使需求最终出现回升。因此价格的回落意味着两个阶段——需求回落和市场出清。2011年的中国经济,周期特征极弱。不同于往年的大起大落,2011年的中国经济十分平稳,全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在12%-15%的区间内窄幅波动,而另一方面物价却屡创新高。这种增长的与通胀的组合,很难判断是一种过热还是一种滞胀,因此缺乏周期特征。进入2012年,周期特征开始明显化。2012年,“量”(以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为表征)开始先行大幅回落,而“价”(以食品、大宗商品价格为表征)也开始滞后回落,周期的力量开始显现。周期终归来,目前处于价格下行的第一阶段。在2011年一度“失踪”的周期特征在2012年终于再度归来。这意味着去年失效的周期分析框架和行业轮动逻辑有可能会“重出江湖”。在接下来的一个季度中,价格下行的两阶段(量价齐跌量升价跌)将会先后出现,两阶段转换的时点取决于价格下行的速度以及经济刺激政策推进的节奏,我们判断目前还处于量价齐跌的第一阶段。行业配置建议:白色家电、食品加工。量价齐跌阶段大部分行业的盈利将会下降,但成本导向型或者低经营杠杆型的行业盈利能力可能回升,这在08年四季度的案例中可得到证实。但在当前的新环境下,很多成本导向型行业的库存水平较高(如金属制品、渔业、饲料、农产品加工、电子制造)。核心假设风险。刺激政策超预期。
2月28日起,9只中国国债将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系列(gbi-em),这将在10个月内分步完成,届时中国国债将达到该指数10%的权重上限。
跟踪gbi-em的资产规模总计约2260亿美元,其中主要指数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政府债券指数(gbi-emgd)规模约2020亿美元。以gbi-emgd规模保守估计,未来10个月流入中国债市的资金约200亿美元,每月约20亿美元,折算成人民币分别约为1400亿元和140亿元。 gbi-em指数对应的仅仅是5、7、10年三个期限(发行期限而非剩余期限),共计9只国债。静态计算流入200亿美元配置9只债券,将占到这9只债券持仓的7.8%。
近期海外经济基本面、疫情发生超预期变化,央行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的可能性明显上升。叠加纳入gbi-em指数带来的增量外资集中增配长端国债,近期国债长端利率可能会继续向下突破,不排除10年期国债利率下探至2016年低点2.64%附近的可能性。 核心假设风险。逆周期政策超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