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即将开市,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的发行价也敲定了,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科创板公司发行价显得太疯狂了,几十倍、几百倍市盈率的发行价比比皆是,发行价究竟高了还是低了,就让市场来证明,这儿不再过多讨论,我们要讨论的是,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是否有让投资者眼前一亮的公司,这些公司能否承担起推动中国相关领域技术进步的重任。今天我们就简单聊聊国内半导体刻蚀机做的最好的公司中微公司以及与它对标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北方华创。
中微公司—半导体刻蚀机龙头
中微公司的发行价结果已经出来了,公司发行价29.01元,对应的市盈率为170倍。公司拟募集资金10亿元,用于高端半导体设备扩产升级项目(4亿元)、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升级项目(4亿元)及补充流动资金(2亿元),倘若此次发行成功,则公司实际募集资金达到15.52亿元,超募55%。
中微公司成立于2004年,创始人是曾在intel供职、拥有35年半导体行业工作经验的尹志尧博士,其主营业务是从事高端半导体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成立以来公司相继涉足ic制造、先进封装、led生产、mems制造及其他领域,公司主要产品是刻蚀机和薄膜沉积设备(mocvd),刻蚀机主要有等离子体刻蚀设备、薄膜沉积设备等,这些设备是制造集成电路和led芯片等器件的关键设备。到目前为止公司成功开发了甚高频去耦合等离子体刻蚀设备(ccp)primo d-rie,包括双反应台primo d-rie、primo-ad-rie和单反应台primo ssc ad-rie三代刻蚀设备,技术节点覆盖65nm、45 nm、32 nm、28 nm、14 nm、7 nm和5 nm。此外2012年开发的电感性等离子体刻蚀设备(icp)primo nanova(单反应台)主要用于14 nm、7 nm、5 nm节点的刻蚀应用,双反应台的icp设备目前也在着手开发:
在cvd方面中微公司2010年以来开发的mocvd已经到了第三代,主要用于蓝绿光led和功率器件等生产加工,最新的prismo a7 mocvd设备在mo源双区输入方面要优于国际同类设备水平。此外公司还有voc设备,主要用于平板显示生产线等工业用的空气净化:
中微公司的经营模式是以量定产,即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设备的设计、组装等,以满足客户需求。产销量方面,2018年中微公司刻蚀设备产量95台,销量71台,mocvd设备产量136台,销量106台:
截止2018年末中微公司累计有1100多个反应台服务于国内外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40多条生产线,下游客户中,刻蚀设备客户有台积电、中芯国际、联华电子、海力士和格罗方德等国内外一线集成电路制造企业,mocvd设备的用户主要有三安光电、华灿光电等知名企业。
刻蚀设备目前是一个寡头垄断的领域,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刻蚀设备市场中,lam research、东京电子和应用材料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5%、20%和19%,其他厂商份额仅有6%,此外在该领域国产化率很低,长城证券研报显示刻蚀机国产化率仅有10%,而且主要的两家企业就是中微公司和本文后面要讨论的北方华创,在刻蚀设备国产化方面,中微公司也是为数不多的能拿得出手的公司了。
不过中微公司在刻蚀设备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公司设备也逐渐打破外企在国内市场的垄断,逐渐被主流厂商接受,公司招股书显示在两家公司的刻蚀设备订单中,中微公司份额占到了六分之一:
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需要很多设备,数据显示晶圆制造设备市场规模占到整个集成电路设备市场规模的80%。晶圆制造环节包括了光刻、刻蚀、薄膜沉积和检测等很多步骤,在整个晶圆制造环节中,光刻设备、刻蚀设备和薄膜沉积设备是最主要的三类设备,占到警员制造设备的23%、24%和18%,cmp、检测设备和其他沉积设备占到13%、13%和9%。semi数据显示,近几年刻蚀设备在整个晶圆生产线中的价值占比不断提升,而大众所知的光刻设备价值占比不断下降:
中微公司在mocvd领域成功打破了两大巨头维易科和爱思强的垄断,在全球新增市场的份额从2017年一季度的不足20%提高到目前的超过60%。semi数据显示2016-2017年间全球新建晶圆厂17座,其中大陆10座,2017-2020年间全球预计新建62条晶元生产线,其中大陆将新建26座,占了近乎一半。近几年全球主要在建的晶圆厂在中国,考虑到刻蚀设备在晶圆生产线中的价值占比不断提升和中微公司在新增市场份额中的占比提升,可以说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这波浪潮中,中微公司及时的跑到了浪潮尖上,而且结合当前半导体行业技术的发展现状,在刻蚀机领域以中微公司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可能率先超车。
选中微还是选华创?
2016年8月原名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北方华创以9.24亿元的代价实现了对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圆合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的收购,形成了现如今的北方华创。
北方华创目前形成了半导体装备、真空装备和锂电设备三大业务模块,上述设备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功率器件、光伏材料及电池和锂电池等领域,可以说集成电路和新能源车两大风口都被公司赶上了。在客户群体方面,北方华创在半导体领域的客户有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和长江存储等国内一流制造商,在光伏领域与隆基股份有密切合作。
特别说明的是,2018年以来北方华创的半导体设备应用领域拓展到集成电路、先进封装、led、新型显示和光伏等领域,因此部分机构在研究北方华创时将公司业务分为光伏、led、lcd和集成电路四类,当然本文遵循公司业务分类,按照三大类进行讨论。
中微公司与北方华创在半导体设备领域都是国内的顶级玩家,而且都是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中的佼佼者,但是俩公司在业务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下面就简单分析下。
业务中微更专注
在业务方面,中微公司的业务集中在ic和led,产品主要是刻蚀设备和cvd两大类,而且其主要cvd产品mocvd(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主要用于led生产,相比而言北方华创的业务领域更多,光伏、半导体、ic等领域都有涉及。在产品方面,北方华创的产品有刻蚀设备、pvd、cvd、清洗设备和氧化扩散设备等五大类,基本上覆盖了晶圆加工环节中光刻以外的重要步骤:
技术上中微领先
技术上中微公司的等离子体刻蚀设备(ccp)技术节点覆盖65nm、45 nm、32 nm、28 nm、14 nm、7 nm和5 nm,公司2012年开发的电感性等离子体刻蚀设备(icp)主要用于14 nm、7 nm、5 nm节点的刻蚀应用,相比而言北方华创28nm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14nm的设备已经进入中芯国际等厂商供应链,但是在5/7nm的技术节点上,公司还处于研发阶段,与中微公司还有一定差距。
收入净利润规模北方华创占优
收入规模上北方华创占优。2018年北方华创营业收入达到33.24亿元,同期中微公司仅有16.39亿元,约为北方华创的一半,但是在收入增速上中微公司一马当先:
在收入结构上,北方华创7成以上的收入来自电子工艺装备(包括刻蚀机、cvd、pvd等),而且电子工艺装备收入2018年增速高达75.68%且占比提升11.29个百分点:
相比而言中微公司近9成的收入来自专用设备,收入占比2016年以来也有所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司营收结构较为单一,营收结构差异也与俩公司业务特点有关,即中微公司比较专注半导体设备,而北方华创业务布局较宽:
不过细分后发现,中微公司专用设备中,2018年刻蚀设备贡献的收入仅有5.66亿元,占比40.47%,mocvd设备贡献的收入高达8.3亿元,占比高达59.53%:
招股书显示,2017年中微公司刻蚀设备收入大幅下降系部分客户资本支出消减所致,实际上我们也知道2015年以来作为半导体主要的需求端,智能手机及pc出货量一个增速放缓一个开始下滑,使得整个半导体行业景气度下行,部分企业资本开支削减,对设备厂商带来较大影响,而2018年公司刻蚀设备收入大幅增加则是国内ic投资大幅增长所致。
净利润方面,中微公司经历了2016年的亏损后,2017年以来净利润分别为0.3亿元、0.91亿元和0.14亿元,同期北方华创净利润为1.26亿元、2.34亿元和0.2亿元,净利润规模北方华创较大,但增速还是中微公司占优:
盈利能力中微公司改善明显
北方华创近五年经营状况一直比较稳健,其盈利能力也稳中有升,综合毛利率有所提升,相比而言中微公司综合毛利率不断下降,此外2017年扭亏为盈以来中微公司净利率也有所改善,不过还是要小幅低于北方华创的净利率水平。
在最主要的半导体设备领域,2016-2018年北方华创电子工艺装备的毛利率分别为37.23%、33.20%和34.72%,中微公司专用设备毛利率为42.92%、38.23%和34.91%,两公司毛利率均出现下降,这与公司产品销售策略与原材料等变动有关。
此外与国外同行相比,2016-2018年北方华创与中微公司的毛利率还是要弱于国外巨头:
营运能力中微公司稍好
在营运能力方面,中微公司稍好于北方华创,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中微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3.02、2.81和3.4,北方华创则为1.97、2.64和2.66;同期存货周转率,中微公司为0.97、0.89和0.94,而北方华创为0.94、0.87和0.81:
而且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俩公司在营运能力方面均弱于国外行业巨头,这也与当前国内半导体设备与国际巨头发展阶段不同有关,坦诚的说,像应用材料这些国际巨头,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深耕几十年,无论技术储备还是经营能力,均处于行业第一梯队,而中微公司和北方华创在行业中仍然属于晚辈,但是在ic向中国转移的这波热潮中,俩公司将有机会借此受益,也将成为半导体设备国产化中的领军者。
原创声明:本文作者系阿尔法经济研究原创,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或网站未经授权转载。
免责声明:阿尔法经济研究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